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丙下
Introductory Sociology (c)(2) 
開課學期
100-2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學組  
授課教師
林鶴玲 
課號
Soc1009 
課程識別碼
305 101C2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社101 
備註
限法律學院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2lawsoc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是一門針對非社會系大學部學生所設計的社會學入門課的下半部分。上學期本課程的上半部以「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開端,接著探討各種社會不平等的面向、成因與理論,最後進入各種組織與社會制度的介紹。本學期一開始,將銜接上學期的框架,先處理社會制度篇其餘的主題。接著我們將從傳統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當代各種快速的社會變遷,以更非系統性的、開放的方式,發現觀察新現象、尋求可能的解釋,在上學期的社會學基礎上共同攜手進入「變動中的世界」。 

課程目標
學習應用上學期課程之社會學基本概念,分析當代各種社會變遷現象。
學習基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為個人觀察與理論解釋尋求實證證據的支持。 
課程要求
(1) 準時出席並參與課堂討論(佔總分30%)──本學期的課程設計屬性使參與課堂討論的品質佔有比上學期更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力。因此,同學應自動按照各週進度閱讀指定教材、就閱讀文章之議題先做思考、在課堂討論時提出你的看法與證據。
(2) 期中/期終考(佔總分之30%)──由於本學期將有小組期末報告,因此期中考與期末考合併在下半學期(第12週)舉行。這項考試會以請同學摘要說明部分指定閱讀文章的基本觀點的形式,簡單評估同學的閱讀情況(換句話說,應該只要讀了,都很容易作答)。
(3) 分組期末報告(佔總分40%)──關於分組期末報告的規劃、設計與進行方式,我們將在課堂上做更進一步的細節說明。原則上,一組以8人為單位,透過課堂上open space的方式形成小組之後,組內成員請善盡小組成員的義務與責任,公平分工,期末會透過小組內部互評的方式來構成期末報告的參與分數(意思是,同一小組成員的報告成績不一定會相同,端視個人的參與程度)。期末報告的字數以八千字為上限,最低勿低於五千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各週指定閱讀文章將於本學期第一週發放。

指定閱讀文章之取得說明:

由於上學期將指定閱讀文章統一印製合訂讀本,放在影印行由同學自行購買的作法帶來許多頭痛的問題,加上本學期的指定讀物相當分散,有些書籍部分同學可能已經有了、想要整本買來保存,或者想從圖書館借閱即可,印製合訂本對於這些同學並不經濟。統計有意願購買的讀本數量也常和實際去購買的數量有落差。因此本學期我將會把所有指定閱讀的文章影印一份母本,放在影印行但不會請影印行先行列印裝訂。有意願購買的同學請自行前往影印行購買。這樣的方式如果有同學只想影印其中部分文章,也可以與影印行自行商量,或是採取其他有更彈性的取得文章方式。此外,指定閱讀的書籍清單我也會提供給圖書館,無意購買影印讀本的同學可以自行去借閱。 
參考書目
詳見本學期第一週之課程大綱說明。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成績 
30% 
準時出席並參與課堂討論 
2. 
期中/期終考 
30% 
 
3. 
分組期末報告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家庭與親密關係


(83de) Lynn Jamieson,蔡明璋譯,《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第2章〈從家庭到性與親密關係〉。台北:群學。
(83de) Constance Ahrons,陳星等譯,《良性離婚》第2章「如何看待離婚?」。天衛文化。
(83de) 唐諾《世間的名字》「同學與家人」(散文)
 
第2週
3/02  現代組織


(83de) Rosabeth Moss Kanter. [1977]2008. 《公司男女》第4章「秘書」。台北:群學。
(83de) Ritz, George. 林佑聖、葉欣怡譯(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第1章「麥當勞化的開始」。台北;弘智。
 
第3週
3/09  大眾媒體


(83de) John Fisk & J Hartley著,鄭明樁譯,《解讀電視》「電視的功能」、「觀眾」,遠流出版。
(83de) Pierre Bourdieu著,林志明譯,2002,第二章:〈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頁57-101,《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第4週
3/16  變遷中的世界:小結兼導論


(83de) Pierre Bourdieu著,孫智綺譯,2002,〈電視,新聞業,及政治〉、〈再談電視〉。頁111-133,《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台北:麥田。
(83de) 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請自行下載閱讀:http://ntupoli.s3.amazonaws.com/wp-content/uploads/2011/07/finalP95322011.pdf
 
第5週
3/23  移動科技


(83de)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 (2009)《媒介文化論》,第12講「行動電話改變了都市面貌」(pp.195~211)、第13講「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化的市民社會」(pp.217~230)。群學出版。
(83de) 黃思齊 (2011)《永恆聯繫,輕連結,強控制:手機愛情故事》,第3章「手機這項科技物」。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6週
3/30  隱私與言論自由

(83de) Daniel J. Solove. 2007[2011].《隱私不保的年代》,〈第一章導論:當狗屎登上黃金時段〉〈第7章:暴露過度的世界中的隱私〉,台北:博雅書屋。 
第7週
4/06  溫書假 
第8週
4/13  Open Space:期末報告分組 
第9週
4/20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83de) 《基礎社會學》,第2章「社會學的方法」、第3章「社會調查與資料」,群學出版。
(83de) Robert R. Alford. 王志弘譯 (2011)《好研究 怎麼做》第2章「設計研究計畫」,群學出版。
 
第10週
4/27  資訊取得與知識形成:參與文化


(83de) Don Tapscott & Anthony D. Williams (2007).王怡文譯.《維基經濟學》第3章「同儕先鋒」(pp.105-142),商智文化。
(83de) Clay Shirky. 吳國卿譯. [2010](2011)《下班時間扭轉未來》(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第2章「後古騰堡時代:我們獲得主動的工具」.台北:行人。
 
第11週
5/04  社群與社會網絡


(83de) danah boyd (2007). "Why Youth (Heart) Social Network Sites: The Role of Networked Publics in Teenage Social Life", pp. 119-142, in David Buckingham (ed.) MacArthur Foundation Series on Digital Learning - Youth, Identity, and Digital Media Volum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請自行下載閱讀:http://www.danah.org/papers/WhyYouthHeart.pdf)
(83de)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第3章「你的認知路線圖」
 
第12週
5/11  工作與休閒


(83de) 《資訊革命了什麼?》第3章「在家中獨立作業」,頁71-99。
(83de) 加藤秀俊,彭德中譯(1989)《餘暇社會學》第1章「餘暇文明史」、第3章「遊樂哲學」,遠流出版。
(83de) 孫春在、林鶴玲「萬馬齊瘖的遊戲時代」,蘋果日報,2009.10.21。(請自行上網閱讀)
 
第13週
5/18  期中/期終考 
第14週
5/25  環境治理與風險社會


(83de) 《跨戒》,第11章「從抗議到審議」,群學出版。
(83de) 《當科技變成災難:與高風險系統共存》,前言(pp.1~17)。
 
第15週
6/01  消費文化/實踐社會學


(83de) 《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83de) Klein, Naomi,徐詩思譯,2003.《No Logo》第12章:〈文化反堵〉、第16章:〈三個品牌的故事〉。頁329-365、頁425-461。
 
第16週
6/08  期末小組課堂報告 
第17週
6/15  期末小組課堂報告